您好,欢迎来到研究报告网!
客服热线:14775455454    在线QQ:371962399
贵州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时间 : 2017-04-21 07:26:46

前言

我省国防科技工业起步于三线建设时期,历经五十余年的建设,逐步形成了以航空、航天、电子三大军工基地为主要力量的国防科研生产体系。"十二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家国防科工局领导下,我省大力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军民融合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当前,军民融合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我省军民融合产业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落实工业强省战略、实现同步小康的关键时期,为推动我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以军民融合产业为突破口和重要动力,实现军民两个领域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带动地方相关产业和企业发展壮大,推动我省工业转型升级,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属专项规划,规划编制以国家《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十三五"规划》、《贵州省"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及《贵州省关于深入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为依据,旨在确定"十三五"时期贵州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定位、重点方向、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科学指导我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形势

"十二五"是我省军民融合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一段时期,在省委、省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产业规模持续增长,产业结构渐趋合理、产业布局日益优化,为国防建设和我省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三五"时期,国家积极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我省正处于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的关键节点,国防需求和经济建设两方面都更加需要从军民融合角度精准发力,加之我省政策、交通、市场等方面环境日趋完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形势。

(一)发展基础

产业规模平稳增长。"十二五"期间全省国防科技工业规模以上(2000万口径)总产值实现年均两位数增长。2015年,全省国防科技工业(含军转民)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6.5亿元;完成增加值64.5亿元,同比增长12.3%,高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4个百分点。

重点任务全面完成。我省企业广泛参与国家重点实施的航空航天项目,在 "探月三期"、"北斗"、"神舟"飞天、"嫦娥"奔月及导弹防务等任务中,承担配套了电池、电机、电连接器、高精度电阻器、精密传动件等关键部套件,顺利完成国家系列导弹、无人机、高级教练机、航空发动机等军工主机产品交付。

产业布局更加合理。经过三线调迁、退城进园,我省国防科技工业产业集聚度较高,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我省国防科技工业集中在贵阳、遵义和安顺三地,形成了贵阳国家经开区、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贵州航天高新技术产业园和贵阳高新区四个重点产业园区。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我省国防科技工业系统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家,建有院士工作站1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占全省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总数的40%以上。极地型全地形运输车参加南极科考,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贵州梅岭电源有限公司特种化学电源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2015年,拥有各类科研人员2.7万人,R&D经费投入强度达5.2%,远高于全省工业0.59%的平均强度。

政策环境不断优化。2014年出台了《贵州省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改革实施方案》,随后,贵阳市、遵义市、安顺市政府分别出台了推动三市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施意见,构建了我省军民融合"1+3"政策体系。"十二五"期间,从我省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累计支持军民结合项目114个,支持资金2.15亿元,有力推动了军民结合产业化项目落地。自2013年起,每年定期编制发布《贵州省军用技术转民用推荐目录》和《贵州省军民结合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项目目录》,2015年发布《贵州省军民两用设备设施资源信息共享名录》,积极推动军民资源共享。

综合判断,我省国防科技工业已基本完成由比较单一的军工结构向军民品复合结构的战略性转变,正处于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

然而,长期困扰我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问题和困难依然存在,在新的时期还会面临新的挑战。从产业规模看,我省国防科技工业规模总量虽然持续扩大,但与全国其他先进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占全省工业的比重持续下滑,在黔军工企业在整个集团的比重也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同时缺少辐射带动力强的大企业,没有形成具有综合竞争力优势的龙头产品,"少、小、散、弱"的特征依然明显。从企业发展环境看,"十三五"国家国防科技工业的国拨资金安排原则是"保核心、兼顾重点,一般配套主要依靠市场配置",我省主机少配套多,获得国家的资金支持将受到较大影响;企业体制机制不灵活,"军转民"产业化程度不高,在市场竞争加剧的环境下民品转型升级的步伐较慢。

(二)发展形势

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是党和国家从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高度做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十三五"时期,我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从外部环境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军民融合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我省军民融合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首先,支持民企进入武器科研生产领域,国防科技工业将把核心力量放在做大做强军工主业,鼓励军工配套协作业务向民口企业转移,这有利于我省顺势而为、扩大"民参军"规模。其次,统筹开放部分国防科研载体,推动建立一批军民融合、产学研一体的科技协同创新平台,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

从内部条件看。当前,我省进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和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重要机遇期。省委、省政府对军民融合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强调"实施军民融合发展"。在全省进入建设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深入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对全省经济建设弯道取直、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省工业强省战略、大数据战略行动和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意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大旅游、大健康等新兴产业的深入实施,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将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时"军转民"和"民参军"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些都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因此,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对我省落实国家战略、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十分必要,也非常紧迫。

一是落实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了《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对新时期军民融合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推动军民深度融合,是我省巩固国防战略后方基地,支持和服务国防建设,推动地方经济建设的必要手段。

二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我省经济面临"赶"与"转"的双重任务,在装备制造领域,国防科技工业具有较强的技术、能力和人才的比较优势,军民融合产业在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潜力,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和深度融合,可迅速做大总量,成为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三是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的重要抓手。我省军民融合产业成体系发展,数据资源丰富,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及设施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智能化改造空间广,数据溢出效应强,是大数据应用的重要领域。依托军民融合可有效利用军工央企集团的大数据优势,坚定不移地利用大数据引领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对推动我省大数据战略行动实施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综合分析,"十三五"时期我省大力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我省要顺应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把握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政策机遇,抓住军工集团和科研院所布局优化、改革深化的契机,加快推进我省军民融合产业跨越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扎实推进大数据战略行动和"贵州制造2025",结合实施供给侧改革和"千企改造"工程,以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意见》为指导,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坚持"精核心、强协作、宽领域";坚持发展军工主业,壮大"军转民",培育"民参军";坚持"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品牌化"的主攻方向,努力形成"以军带民、以民促军、融合发展"良好发展格局,把贵州建成国家重要的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和国防建设战略后方基地。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引领。发挥国防科技工业科研、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优势,加强军民融合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产业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促进军地资源共享和成果转化,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综合实力。

强化市场运作。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军工和民口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有序竞争、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加强政府引导,通过规划、政策、资金以及信息等综合手段,加强对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引导,实现技术、产品、企业等多方面的重点突破,带动产业整体推进。

加快改革步伐。深入实施供给侧改革,创新政企管理方式,推动军工企业和军工科研机构加快股权改革步伐,在行业企业中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牢固树立地方经济和军工企业互惠共赢的观念,利用环保生态要求倒逼企业改革,实现国防科技工业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

促进多元发展。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多领域多内涵发展,多层次开展央地合作、政企合作、企业间合作、制造和服务合作、科研和生产合作。推动国防与地方之间技术、资金、信息、人才和标准等多方面融合,加快军民融合产业化进程。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省军民融合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军民融合产业技术引领和示范带动能力大幅提高,成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产业规模快速扩大。"十三五"时期,全省军民融合产业年均增速18%以上,到2020年,力争产值规模50亿元以上的领军企业达到3家,20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达到5家,10亿元以上的重点企业超过10家,军转民、民参军企业形成"遍地开花"格局。国防科技工业规模力争进入全国前十位,实现由军工大省向军工强省的跨越。

──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重点产业布局更趋优化,围绕主机产品配套需求,打造3个以上产品协作配套平台,整合现有贵阳、遵义、安顺、贵安新区军民融合产业聚集区的军民融合优势资源,初步建成"贵遵安"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带,示范带内规模以上军民融合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军民融合产业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90%以上。

──军民融合产业结构优化。军品整机生产能力提升,配套能力提高、配套规模扩大,成为全国重要的军品研发生产基地;"军转民"、"民参军"实现快速发展,"军转民"、"民参军"产业工业总产值合计占比超过50%,军工企业民品营业收入占比超过50%;新增"民参军"企业200家以上。

──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规模以上军民融合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2.5%以上,重点骨干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达到6%以上。"十三五"期间,新认定5个以上国家级、20个以上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检测中心。专利申报和授权数年均增长15%左右,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三、发展重点

(一)做精做强军工主业

1.推动四大板块主业强势发展

围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和航空发动机四大板块,大力争取国家重点型号、重点项目在我省布局。重点推进系统集成装备产业化,强化系统级带动能力。加快提升自主可控关键零部件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水平,完善产业链配套环境。通过建立一个以四大产业为主体的军民融合产业支撑体系,不断夯实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础。

──航空。大力发展航空整机,以及航空锻铸、航空零部件、标准件、机载设备及附件专业化产业,重点发展教练机、无人机以及环锻件、精铸件、大型复合材料、航空电机、二次电源、地面机电设备。

──航天。大力推进系列化经济型航天防务装备立项投产,加快装备出口及技术转让步伐。强化防务装备总体及地面设备、舵机与陀螺仪、精密微特电机、特种化学电源、引信等分系统专业,进一步扩大伺服电机、精密传动齿轮及减速器等产品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领域中的配套应用。

──电子信息。巩固和提升集成电路、高可靠及新型电子元器件的优势地位,推进由电子元器件向模块、系统发展。以半导体双极模拟集成电路、混合集成电路、硅二三极管、硅场效应晶体管、片式钽电容器、片式电阻器、继电器、连接器、按钮开关等为重点,拓展产品系列。

──航空发动机。以中小推力航空发动机研制生产为核心,紧紧围绕"两机专项",重点发展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重要零部件、燃油控制系统、军民两用电磁阀、军民两用大容量混合动力发动机等,打造世界一流的中小推力航空发动机设计、制造、试验、修理和服务基地。

2.争取其他军工产业落户贵州

加强与航天科技、中国电科、中核建、中核集团、中船重工、中国兵器等军工集团沟通合作,以我省较好的军工基础和较完善的产业配套环境,吸引相关军工集团在贵州投资,积极争取兵器、兵装、船舶、核能、商用航天、电科等军工产业落户贵州,丰富我省军工主业发展内涵,构建更加完备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二)大力发展"军转民"

充分发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及航空发动机产业和领域的人才、技术和设备优势,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技术同根、产品同源"为方向,加快推动四大板块拓展"军转民"业务,并逐步向其他制造业领域及更多领域发展。

1.积极发展大飞机配套及通用航空产业

重点发展通用飞机大型覆盖件、大型铸锻件、精密高速数控加工、机载设备制造等民用航空整机制造配套产业,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大力促进外贸转包业务做大做强,积极参与C919和C929大飞机、宽体客机、ARJ-21支线飞机和其他民用航空发动机配套工作,建成大飞机生产配套的重要基地。加快发展通用航空产业,重点加强机体部件、机载设备、航电系统、机场设备、通讯设施等研发制造。以民用航空产业为拓展重点,大力发展民用无人机、航空电机、航空标准件紧固件、液压系统等优势产品。

2.推动航天军转民技术及民用航天发展

以航天军工技术为依托,重点发展工程机械和轨道交通用大功率液力变速器、超临界萃取装备、核级特种材料及高端铸锻件、宇航级高端电子元器件民用化产品、油气开采技术装备、智能立体泊车系统及其他关键基础零部件等军转民产业。不断拓展航天防务装备各分系统专业在商业航天领域的推广应用,围绕市场需求做大北斗导航应用,同时以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航天器卫星通讯系统、导航系统、定位系统等应用。

3.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多维度体系化发展

基于电子元器件、电子信息整机及系统、电子信息材料等优势产业,围绕智能设备、汽车等产业需求,重点发展工业控制、汽车等领域应用级专用芯片和充电桩等,构筑自主可控信息安全配套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产业体系,提升北斗卫星导航配套产品规模化生产能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4.积极发展航空发动机国际转包及衍生产业

大力发展航空发动机零部件国际转包业务,扩大配套范围和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积极推动燃气轮机、燃机控制系统、军民两用电磁阀、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混合供电项目、集装箱储能系统及汽车变速执行机构等相关产品研发和产业化项目落户贵州。

5.推动军民融合向其他领域广泛延伸

大力发展其他制造业。一是新能源汽车,发展各类新能源专用车和乘用车,加快电控系统、驱动电机、电子制动器、新能源汽车电池等关键零部件开发。二是智能装备,积极开发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整机及伺服电机、传感器、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三是新材料,有序推动钢材、铝材等原材料产品结构优化,重点发展满足于各种基础结构需要的有机、无机和复合新材料。四是节能环保装备,加快脱硫脱硝设备、城市餐厨垃圾处理设备、铝电解槽新型节能控制系统及城市环卫车等装备产业化,在军民融合领域推动绿色制造技术改造。五是医疗器械产业,重点发展乳腺癌检测仪、高低压氧舱、轮椅电动执行机构等。六是旅游装备,大力发展旅游观光车、自驾及露营户外设备等。七是应急救援装备,积极发展应急移动医院及森林灭火弹等。

积极拓展服务业。一是通用航空运营服务,开发低空观光旅游、飞行体验、航空体育运动等低空经济产业,大力发展飞机租赁、飞行培训、应急抢险及遥感测绘等通用航空业务。二是智慧农业,整合发展智能灌溉装备、中小型多用途农机装备及农用智能导航装备等,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三是应急保障综合物流体系,打造若干个军需物流和社会化物流功能一体化的现代综合物流园。四是生产性服务业,利用军工企业在研发设计、试验检测、资质认证、信息系统集成等方面优势面向社会提供服务。五是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利用军工文化和红色文化底蕴,与大旅游发展相结合,打造一批医疗养老、休闲旅游等相结合的文化创意产业。六是医疗服务业,进一步强化原军工企业办职工医院等医疗机构与地方医疗机构的融合发展。

(三)积极培育"民参军"

1.鼓励参与军工产业链配套

鼓励省内军工企业业务分包,支持民口企业利用灵活的机制、完善的市场渠道,以北斗定位系统、轮胎、航空精铸(锻)件、轴承、标准紧固件、电子终端产品、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等为重点,积极参与航空武器装备、航天防务装备、军用电子元器件、航空发动机等领域分系统或零部件的科研生产任务。面向全国军工集团全面拓展配套业务,努力扩大民参军领域。

2.加大民用技术转军用力度

结合我省大力发展大数据、高端装备、新材料产业的部署,聚焦前沿科技,依托量子通信技术、工程机械、民用大功率液力变速器、高温合金材料、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纳米气凝胶材料等民用技术储备,加大在军用量子雷达、军用特种车、军用特种结构件与基础材料领域的转移,实现"民参军"由松散型配套到内涵式推动的突破。

3.支持开展军需及外延服务

以平战结合、满足国防需求为重点,大力发展军需物资、安保安防、特种车辆等产品,提供危险物检测与处置、应急指挥通信、监控预警、医疗救援等领域技术装备和服务。同时,支持民口企业为军工单位开展工业设计、物流、咨询、市场营销、人员培训、财务管理、产品保险等方面的延展性服务。统筹发展民爆产业,充分发挥在国防安全中的基础保障作用。

四、主要任务

聚焦"打造示范园区、培育骨干企业、丰富优势产品、实施重点项目、突破核心技术、强化大数据引领和加快人才建设"七大任务,促进我省军民融合产业加快发展。

(一)打造示范园区推动产业集聚

1.争创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以省内军民融合产业集聚区为主体,加快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创建工作,抓紧制定工作方案,突出大数据引领,明确我省示范区的定位和改革重点,建立军民资源共享、军民技术转移转化、军民协同创新的良好机制,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核心产业体系,完善实施载体,促进国防建设与我省经济建设深度融合发展。

2.打造"贵遵安"军民融合示范带

调整优化存量、积极培育增量,以贵阳为中心,加快联结遵义、贵安、安顺三地,形成一体化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格局。

优化空间布局。贵阳市重点发展航空发动机、航空机载设备、航天高新技术装备、专业化通信终端、新型电子元器件、汽车零部件和工程基础件。遵义市重点发展航天配套设备、航空航天零部件、成套设备和基础件。安顺市重点发展高级教练机、无人机、通用飞机、航空零部件、燃气轮机和专用车辆等产品。贵安新区重点发展卫星及应用、精密电子设备、大飞机配套零部件、大数据开发应用、新材料等产业。在省内其它市州选择条件较好的区域,布局一批军民融合产业项目,逐步形成产业基地。

"贵遵安"军民融合示范带布局示意图

建设示范园区。以军工产业聚集区为载体,省市联动积极开展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园区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小孟工业园、贵州航天高新技术产业园(遵义)、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安顺高新技术产业区、贵安新区高端装备产业园的公共技术平台、产业化支撑平台、创业服务平台和政策环境平台,增强辐射带动功能。鼓励现有其它重点产业基地提升产业集中度、创新能力、军工技术转民用成果转化率和公共服务配套能力,并积极申报省级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加快推进贵安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鼓励"民参军"企业数量较多、产业基础相对较好的地区,开展"民参军"试点园区建设,推动"民参军"集聚发展。

专栏1 示范园区(基地)建设工程

贵阳高新·白云发动机产业园(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基地)。在贵阳高新区沙文科技产业园与白云区,以航空发动机和吉利汽车发动机为基础,打造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发动机及关联产业集群。航空发动机:重点围绕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燃油控制系统、电磁阀电液转换装置的研发和生产,完善配套设施保障,在贵阳高新区沙文园区建设航空发动机产业园,打造世界一流的中小推力航空发动机设计、制造、试验、修理和服务基地。汽车发动机:以吉利汽车为依托,重点发展汽车发动机整机制造,以及燃料供给系统、冷却系统、启动系统、汽车材料、充电桩等关联产业。

国家级应急装备基地。按照"主机带动、培育高端、产业集聚"的发展思路,在贵阳经开区引进、培育一批产业主机或配套企业,延伸、完善区域内应急产业链,逐步建立起以龙头企业为引领、重点企业为支撑的应急装备企业集群,形成立足西南、面向中西部地区、具有明显辐射带动作用的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

贵州航天城。以贵州航天高新技术产业园贵阳园区为载体,通过强化核心能力建设,完善功能布局和产业生态环境,承担国家高新武器装备重点型号研制生产任务和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配套任务,同时,建设贵州大数据安全产业研究院,开展军民互动的"双创"活动,打造具有突出示范效应和主体功能的贵州航天城。

安顺黎阳产业发展示范区。依托黎阳公司发动机关联产业和黎阳国际的航空转包业务,利用高新区平台,引入外来资本和项目,盘活黎阳老厂区的闲置资产,强化创新能力,做大做强核心产业,提升现有采棉机、数控机床及刀具等传统优势产品的竞争力,培育新兴产业,建设在全省具有影响力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示范区。

黔北军民融合综合示范园区。以贵州航天高新技术产业园遵义园区为载体,通过实施整体升级改造工程,打造成为集高端智能装备、现代应急保障物流、红色文化创意为一体的军民融合综合示范园区。

航天智慧产业科技园。依托航天科工在自主可控及智能装备关键基础件领域的广泛应用基础和产业技术资源,在贵安新区实施军民融合关键基础件配套中心整体项目和智慧农业示范工程项目,打造自主可控及智能装备关键基础件产业集群。

贵安新区军民融合产业园(磊庄)。努力争取磊庄机场改为军民两用专用货运机场,在此基础上进行机场物流、军民融合制造产业布局,打造航空物流基地。

其他特色园区(基地)建设。在贵阳市经开区、乌当区建设5-10个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园区,培育以航空航天产业为核心的"1+N"产业体系。在遵义、安顺分别规划建设2-3个主导产业明确、配套功能齐备的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园区。鼓励省内其它市州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产业基础,建设一批特色园区(基地)。

(二)培育骨干企业壮大竞争主体

开展贵州省十大军民融合企业遴选等工作,鼓励企业创先争优,不断壮大我省军民融合产业市场竞争主体。

1.壮大军工重点企业

加强对贵飞公司、航天风华、黎阳公司和振华新云等军工骨干企业核心能力建设支持力度,培育壮大一批军品任务多、技术溢出效应大、科研生产能力雄厚的骨干企业,发展成为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到2020年,力争形成一批军工主业强势发展的领军企业,各级次产值规模企业的数量上一个新的台阶。

2.加速培育军转民企业

鼓励军工企业逐步开展股权结构改革和市场化运作,大力发展军转民,从军工核心企业中派生出一批优势的军转民企业。一方面,支持军工骨干企业以优势资源发展民品,提高以军品为主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军工技术骨干和优势项目脱离军工体系,以灵活的机制开展军转民技术孵化,快速成长为军民融合中坚力量。到2020年,新增规模以上"军转民"企业50家。

3.积极培育民参军企业

利用贵州省军民融合产业联盟等产业协作平台,理顺民口企业参与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渠道。加大扶持一批优势民参军企业,在平台建设、土地划拨、税收优惠、资金支持、资质获取等方面给予倾斜,重点开展协作配套等相对松散层业务,鼓励开展军品分包等紧密层业务,支持开展其他延展性服务。到2020年,新增"民参军"企业200家,实现民参军广泛培育、遍地开花。

专栏2 骨干企业培育工程

国防科技工业重点企业。黎阳、贵飞、航天电器、贵航股份、安大、新云公司、永光、云科、航空电机、红林、航天风华、航天天马、航天控制、力源液压、风雷、振华新材料、群建精密、3537、航天新力、凯星液力、航天乌江、安吉、梅岭电源等。

民参军重点企业。詹阳重工、虹山轴承、贵州轮胎、航宇集团、驰宇集团、贵州钢绳厂、航瑞公司、久联公司、遵义钛业等。

(三)丰富优势产品强化品牌建设

通过开展贵州省十大军民融合产品遴选等工作,推动品牌建设。强化"三品"建设,培育一批品种丰富、品质较高、品牌良好的优势产品,着力强化满足于需求层次不断提升的生产生活的供给能力。到2020年,力争培育15个单品(含配套系列产品)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优势产品。

1.丰富产品品种

建立优势产品型谱,延伸产品结构,推动产品系列化发展,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满足差异化的需求,获取"利基市场"竞争优势,按照市场化原则,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推动落后产品体系瘦身健体,为呈现"百花齐放"的活跃市场提供支撑。

2.提升产品品质

推进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在军民融合领域的应用。建设重点产品标准符合性认定平台,促进产品技术、标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结合"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支持企业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提升产品可靠性。通过品质提升工程,倒逼企业改革,进而建立良好的市场信誉,在省内形成质量嵌入型的制造业生态圈。

3.创建优质品牌

引导企业开展品牌体系建设,强化品牌构建与宣传。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品牌管理咨询、市场推广等服务。完善知名品牌等申报、审批和推广机制,建立健全相关法规,优化品牌培育环境。优选一批重点品牌,打造"贵州军民融合"形象名片,到2020年,力争培育形成10个全国知名品牌。

专栏3 优势产品培育工程

航空领域。"鹞鹰I""鹞鹰Ⅱ"出口型无人机、大飞机高温合金航空发动机用机匣环件、微型非金属镶嵌自锁螺母、航空燃油增压泵驱动电机等。

航天领域。智能节水灌溉系统、大功率液力变速器、超临界流体技术装备、纳米气凝胶绝热保温材料、核级特种材料及高端铸锻件、高端电连接器及继电器、油气开采技术装备、精密微特电机、精密传动齿轮、特种化学电源等。

电子信息领域。高能电容器用二氧化钌阴极片、塑封半导体分立器件、小型化高性能EMI滤波器、片式钽电容器、单层片式瓷介电容器等。

航空发动机领域。航空发动机大型燃机机匣环件、4MW燃气轮机轴流压气机、4MW燃气轮机动力涡轮、发动机综合仿真系统、自动液力变速器、宽转速航空发电机电源等。

其它领域。全地形山地车、高低压氧舱、高速工程车、电动汽车用智能充电桩、大型风电轴承用环件、数控成型缓进磨床、海底光缆转发器保护罩、新型摩天轮观览车、汽车发动机温控冷却系统等。

(四)实施重点项目夯实产业基础

依托"千企改造"工程,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建立军民融合产业项目库,在民用航空、特色装备、电子信息等领域谋划和实施一批对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做大产业总量、促进转型升级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加强要素资源保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项目建设。鼓励我省军民融合领域具有产品、技术、人才优势的领军、骨干和重点企业,积极参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城市地下空间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和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十三五"期间,力争培育20个以上军民融合产业化示范项目,实施20个以上"军转民"重点技术研发项目。

专栏4 重点项目培育工程

航空领域。枭鹰反恐型飞机研制、民用鹞鹰无人机产业化、中高端无人机产业化、无人机系统保障体系、高升低阻涵道风扇气动设计技术研究、型材轧制生产线建设、热模锻生产线改造、钛合金锭及精密铸造生产线、风雷智慧社区建设等项目。

航天领域。智慧农业示范工程、大功率自动液力变速器及关键部套产业化建设、超临界流体技术装备及衍生产业、核级特种材料及高端铸锻件、高端电子元器件自动化生产、新能源开采技术装备、现代综合物流园等项目。

电子信息领域。单层片式瓷介电容器研发、航空断路器研发、微波阻容元器件产业化、半导体功率器件(IGBT)研发等高端电子元器件和半导体集成电路先进塑封封装生产线等集成电路产业化项目。

航空发动机领域。微型燃气轮机发电装置研制、多功能燃气射流冰雪消除车产品量产、分布式海岛微型电网、Q混合供电、1.5MW集装箱式储能等项目。

(五)突破核心技术提升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强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和协同创新,力争突破若干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增强持续发展后劲。

1.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建立我省关于国家级创新平台的评价机制和省级创新平台退出机制,在保持总量平稳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平台创新能力建设。支持我省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进一步强化平台建设,积极主导和参与国际、国内重大科技攻关。新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到2020年,新增5个以上国家级、20个以上省级创新平台,争取与央企军工集团共建4个创新创业孵化园。

2.推动军民资源共享

推动军工企事业单位的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与高校、民用科研机构开放共享,加强双向服务协作,实现科技资源互通互动。编制《贵州省军民两用设备设施资源信息共享名录》,促进军工和地方科技资源的共享互用,积极探索军工关键设备设施等有条件地向民用科研生产单位开放的途径,选择军工企业或科研院所作为设备、设施共享试点,推动省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科技文献服务平台等参与军民科技资源共享。

3.推动产学研用结合

建立军民融合重大科研任务形成机制,从基础研究到关键技术研发、集成应用等创新链一体化设计,构建军民共用技术项目联合论证和实施模式。围绕航天防务装备、无人机、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集成电路等军民两用重点技术领域,指导科研院所、高校、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军民融合产业联盟、联合实验室,推动军民两用技术的共同开发和双向应用,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军民科技创新体系。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成果转化中探索股权、收益等激励机制,调动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推进军民技术转移

编制发布《贵州省军民结合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项目目录》和《贵州省军用技术转民用推荐目录》,促进军民两用技术加快转化。组织开展军民两用技术成果发布会、推介会,加快燃气轮机、民用航空、高端电子元器件、智能制造装备等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的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根据《国防科技工业社会投资领域指导目录(放开类)》,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鼓励和引导优秀民口企业进入中的军工行业和领域,拓宽民参军渠道。

专栏5 核心技术发展工程

航空领域。飞机一体化、先进隐身、先进控制、先进结构、新型复合材料及增材、火控及武器外挂管理、光电侦察、红外探测等设计与制造技术,多机协同、关键任务载荷、通用自动化综合测试、智能综合检测及数据处理等试验试飞技术。

航天领域。航天防务装备总体设计、量子雷达系统、航天发射液体发动机、精密齿轮传动、特种合金材料和纳米材料制备、精密铸锻、光纤陀螺、自动控制、高端电子元器件密封、精确制导、精密紧固件设计与制造等技术。

电子信息领域。电子信息整机及系统设计与制造技术,单片集成电路、混合集成电路、通用元件、半导体分立器件等电子元器件设计与制造技术,锂离子电池材料、磁介电容介质材料、高新能电子浆料等电子材料制备技术。

航空发动机领域。发动机燃烧技术、高温合金材料合成技术、发动机控制技术、叶片小余量锻造均匀性工艺技术、薄壁机匣变性控制技术、盘榫槽线切割/电解/振动铣削技术、航空发动机液压作动筒智能制造技术等。

其他领域。数字控制技术、光学测量与传感器技术、大型(重型、多轴)数控机床整机集成技术、高速加工技术、在线监控技术、农机适应性设计制造、计算机换挡变速控制技术、能矿机械信息化技术等。

(六)强化大数据引领推动转型升级

依托我省大数据战略行动,促进军工企业广泛应用大数据,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与我省军民融合产业有机融合,利用大数据引领军民融合产业加快信息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实现产品创新、生产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依托"大数据"应用平台,实施电子产品制造、整机终端制造类产业项目,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实施国家大数据安全靶场、大数据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一批军民融合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推进大数据和军民融合产业的互动发展。依托工业云平台,建设全省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信息与咨询服务功能和水平。加强与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的衔接,全力提升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鼓励军民融合企业大力发展大数据软件与服务,推动工业大数据采集、存储、处理等技术环节创新,发展工业大数据处理、行业应用软件、信息系统集成服务等,打造完整的军民融合产业工业大数据软件产业链。积极拓宽大数据应用范围,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应用于军工安全保密、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信息处理、市场开拓、售后服务等。

专栏6 大数据应用重点工程

工业云平台建设。围绕"政府好帮手、企业云超市、工业互联网"的目标,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协作资源共享平台,整合资源,推动军民融合人才、技术、产品与服务的"聚、通、用",打造以云平台为核心,建成开放、共享、互利共赢、可持续发展的军民深度融合生态圈。

国家大数据安全靶场建设。利用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通过搭建仿真平台、数据软件和硬件测试实验室、网络和灾备数据中心等,围绕数据安全、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网络安全、入侵和灾备等建立大数据、网络空间安全研究、测试攻防的国家靶场,为国防和军民企业提供网络安全攻防演练试验场。

大数据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以军工大数据应用为重点,聚焦数据安全、跨域融合、协同创新等领域,突破跨域数据共享、敏感数据安全防护和监管等关键技术,主动参与国家军工大数据共享和应用的技术标准制定。

智能制造大数据研究院建设。按照"政府引导、自主经营、协调发展"的原则,引进和研发先进适用技术、服务,孵化智能制造高新技术企业,助推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军转民和民参军产业融合发展。

(七)加快人才培养支撑可持续发展

1.加强高端人才引进

借助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遴选培养计划、"5个100工程"人才支撑计划和优秀企业家人才培养工程等,大力引进和培养我省军民融合产业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院士及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等高端人才引进培养平台作用,重点引进掌握关键技术、能带动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对企业引进和培养的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享受《关于印发〈贵州省"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实施办法〉的通知》(黔人领发〔2013〕8号)、《关于印发〈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遴选培养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黔人领发〔2014〕1号)等文件的规定,给予政策优惠。

2.加强储备人才培养

利用军工企事业单位生产、试验、检测设备和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师资力量,联合开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开拓、企业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培养。鼓励贵州大学、贵州理工学院等省内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根据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学院设置军民融合相关专业、学科,大力支持贵州航空工业技师学院、贵州航天技师学院、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航天工业学校等已建技工院校发展。加强职业培训工作,鼓励和支持军工企业建立高校实习实训基地,支持重点高校重点学科在贵安新区开展军民两用专业人才培训。

3.加强军地人才交流

建立军地人才交流机制,推进地方行业主管部门、大型军工骨干企业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干部交流,双方每年选派优秀干部交叉挂职、任职,促进军地人才合理流动,提高工作水平。鼓励民口企业返聘已退休离岗的军工专业技术人才,充分发挥其技术专长,为企业创新发展和技术人才培养服务。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设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副省长担任副组长的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统筹全省军民融合发展事宜。建立省、市、县(区、特区)多级联动推进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事项。对省、市重点项目,指定专人负责跟踪服务,在要素保障、项目报批等方面予以倾斜。

(二)强化沟通合作

加强与国家国防科工局、各大军工集团等的合作,建立局省、省企会商机制。与国家国防科工局和中国航发、航天科工、中航工业和中国电子信息等军工央企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争取重点型号、重大项目在我省布局。积极争取其他各军工集团公司在贵州设立区域性总部企业,布局和投资军工与军民融合项目。

(三)强化融资服务

建立多渠道融资体系,丰富融资途径。建立贵州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以股权投资的方式支持军民融合产业做大做强,同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加大省级财政支持力度,全省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优先支持军民融合发展。支持军民融合企业与各大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本省金融机构要优先扶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鼓励更多资本向实体经济转移。大力推动军民融合资产证券化,积极寻求资本撬动。

(四)强化招商引资

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我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配套体系不完善等瓶颈,精准发力,补足短板,增强产业供给动能。结合"百企引进"工程,充分发挥"1+7"开放平台、各类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基地)的作用和功能,在省内及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组织召开军民融合发展成果展示会及产品、项目对接会等,加大精准招商力度。

(五)强化跟踪落实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军民融合产业统计体系,加强统计监测。建立规划实施评估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适时开展中期评估,对产业发展目标进行考核考评。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规划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定期向省人民政府报告进展情况。

 

(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  整理)

关键词 : 军民融合 国防科技 航空航天 航空发动机
分享到:
相关研究报告 相关阅读推荐
研究报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 “来源:***(非研究报告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 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3、征稿:研究报告网面向全国征集创业、财经、产业等原创稿件,并为创业者创业项目、产 品、人物提供免费报道!
相关事宜请联系:QQ 371962399    邮箱:cefuture@vip.163.com

线